临近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安全有法可依
你一定遇到过垃圾短信或电话骚扰,对方能准确说出你的一些个人信息,或者使用某些app或小程序时,必须授权才能使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该如何保护好呢?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款,涉及法律名称的确立、立法模式问题、立法的意义和重要性、立法现状以及立法依据、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适用例外及其规定方式、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关系、对政府机关与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不同规制方式及其效果、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关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特定行业的适用问题、关于敏感个人信息问题、法律的执行机构、行业自律机制、信息主体权利、跨境信息交流问题、刑事责任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1、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2、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3、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
违法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将面临处罚。对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轻微或一般违法行为,可由执法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拒不改正的最高可处一百万元罚款;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最高可处五千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的罚款,并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关从业禁止的处罚。
个人信息遭泄漏后,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可拨打“12377”举报电话(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设立的免费举报电话)。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